热词: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
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!
  • 概要
  • 旅游
  • 历史
  • 地理
  • 经济

  庐山区位于江西省北部,长江中下游南岸,地理位置优越,得天独厚,属九江市市辖,素有“京九重镇、鄱湖明珠”之称,设7镇1乡2街道,总面积 494.2平方公里,区内常住人口23.69万,其中回、蒙、苗、壮、满、侗、彝等23个少数民族人口共计860人。东临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,北襟黄金水道长江相望鄂皖,西接昌九工业走廊,南依旅游胜地庐山,在地质史上经历岩浆侵袭,冰川活跃,因而地貌千姿百态,集雄奇秀丽于群山峻岭之间。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气候区,光照充足,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气候灾害很少发生,适宜农、林、牧、副、渔业发展。
  庐山区以壮丽的自然景观、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享誉中外。区内自然风景雄、秀、险、奇,庐山“第一奇观”三叠泉,第四纪冰川遗迹碧龙潭和石门涧,以及马祖洞、剪刀峡、竹泉山庄诸景区相互呼应,或展示奇特澎湃的雄壮,或呈现变幻神奇的秀美,李白、白居易、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无不流连忘返。人文景观积沉丰厚,宋明理学鼻祖、文学家周敦颐长眠的濂溪墓,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设坛讲学的白鹿洞书院,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创佛教净土宗发祥地东林寺,苏轼驻足吟唱的西林寺,以及江西省目前最大的女众丛林铁佛寺、佛教圣地莲花洞、道教圣地太平宫、千年古寺江矶寺,星罗棋布点缀在山水之间,给庐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  全区土地总面积45253公顷,其中耕地及园地12811公顷,林地14160公顷,水面12145公顷。居民及工矿交通用地4289公顷,另有2700公顷荒山尚未开发利用。境内较大水系20条总长182公里,均发源于庐山及其支脉,河网密度0.29千米/平方公里,地表迳流量年均3.7亿立方米。地下水总贮量6562万立方米,水质良好。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为1.4万千瓦。全区高岭土储量1000万立方米,石灰石储量3000万立方米,绿肉石储量1500万立方米,黄沙、河沙储量3500万立方米,此外用于建筑业的卵石、片石、砂碴等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。全区农作物栽培品种223个,其中庐山云雾茶获国家银质奖,驰名中外;森林覆盖率33.2%,主要植被有常绿阔叶林及落叶常绿混交林,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0余种,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余种;可供养殖水面3.7万亩,已养水3.2万亩。拥有104个品种,其中中华鲟是目前世界上最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;土特产品有“庐山三石”(石鱼、石鸡、石耳)、九江早椒、罗汉豆、莴笋、笋用竹等。
  庐山区交通发达,素有“七省通衢”、“赣鄂皖咽喉”之誉。紧临的九江港是江西省唯一临江开放的外贸码头,沿长江黄金水道上溯可至武汉、重庆,顺流直达南京、上海、通住世界各地,鄱阳湖内河水运可达江西省十多个县市;京九线、合九线、浙赣线、鄂赣线以及建设中的铜九线等穿境而过;昌九高速公路、105国道、九景高速公路在这里交汇;距南昌昌北机场仅100公里。这一切构成了“水、陆、空”相互衔接的立体交通网络。区内通讯设施完善,数字程控及网络通讯方便快捷,拥有光缆、程控、微波、无线传呼、移动电话等各种通讯手段,已开通特快专递、用户传真、可视电话等20余种邮电业务,拥有装机容量5万门的国际国内程控电话,信息高速公路全面启动,国际互联网宽带技术已全面开通。随着京九光缆铺就使用,庐山区将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通讯枢纽。
  建区以来,庐山区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,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坚持“大开放、大开发、大发展”的发展战略,对内改革、对外开放、立足区情、培植财源、狠抓经济增长点建设,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。随着九江市的人口规模的拓展,庐山区将会成为九江的次中心城市,庐山区将本着“依托城市、发展城市、服务城市”的思路,迅猛发展。 工业主动承接九江化纤、清华同方、昌河汽车、中国化建等大型驻区企业的产业辐射,积极盘活以乡镇、街道工业为主体的存量资产,初步形成了汽车配件、玻璃纤维、信息电子、纺织服装、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工业。坚持高标准、高水平分期滚动开发工业园,实行园内封闭式、零规费管理,区生态工业城成为开放型经济主战场。
  庐山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,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:雄居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与万里长江交汇处,立体交通便捷,市场辐射范围广阔,九江火力发电厂、九江石化总厂和九江水厂可充分满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需要。待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十分丰富,随着九威大道、长江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即将修建贯通,九江新城区正在加速向我区拓展,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正向我区集中,工业、商贸、旅游、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蕴含着无限的商机。围绕增强发展环境的综合竞争力,建立了优化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,政策环境更加宽松,服务环境更加优质,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办证服务大厅方便快捷,开展综合办证“一站式”办公、“一条龙”服务;法制环境更加安定,各单位、各部门加强了的制度化建设,注重用制度激励人、约束人,纪检监察部门、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明显加强,社会治安稳定,人民安居乐业;市场环境公正、公平;生活环境优美合适。

     庐山区以壮丽的自然景观、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享誉中外。区内自然风景雄、秀、险、奇,庐山“第一奇观”三叠泉,第四纪冰川遗迹碧龙潭和石门涧,以及马祖洞、剪刀峡、竹泉山庄诸景区相互呼应,或展示奇特澎湃的雄壮,或呈现变幻神奇的秀美,李白、白居易、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无不流连忘返。人文景观积沉丰厚,宋明理学鼻祖、文学家周敦颐长眠的濂溪墓,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设坛讲学的白鹿洞书院,东晋著名高僧慧远所创佛教净土宗发祥地东林寺,苏轼驻足吟唱的西林寺,以及江西省目前最大的女众丛林铁佛寺、佛教圣地莲花洞、道教圣地太平宫、千年古寺江矶寺,星罗棋布点缀在山水之间,给庐山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
 

     “宇宙间名山胜地,自五岳而外首推匡庐”。庐山区因环抱匡庐奇秀而得名,古属荆楚地域,史称“吴头楚尾,形胜之区”。秦属九江郡,汉归淮南国,三国属吴武昌郡,自晋开始,先后受辖于浔阳、九江、楚城、汝南、彭蠡、盆城、江洲、德化等郡县。宋、元、明、清分属德化、南康二县,建国前分九江、星子二县,建国后分属九江县、星子县、庐山管理局和九江市。1980年设为九江市郊区,1984年正式定名为庐山区。
 

       国土资源:全区土地总面积45253公顷,其中耕地及园地12811公顷,林地14160公顷,水面12145公顷。居民及工矿交通用地4289公顷,另有2700公顷荒山尚未开发利用。水资源:境内较大水系20条总长182公里,均发源于庐山及其支脉,河网密度0.29千米/平方公里,地表迳流量年均3.7亿立方米。地下水总贮量6562万立方米,水质良好。水能资源可开发量为1.4万千瓦。矿产资源:全区高岭土储量1000万立方米,石灰石储量3000万立方米,绿肉石储量1500万立方米,黄沙、河沙储量3500万立方米,此外用于建筑业的卵石、片石、砂碴等储量在1亿立方米以上。生物资源:全区农作物栽培品种223个,其中庐山云雾茶获国家银质奖,驰名中外;森林覆盖率33.2%,主要植被有常绿阔叶林及落叶常绿混交林,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0余种,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余种;水产资源,可供养殖水面3.7万亩,已养水3.2万亩。拥有104个品种,其中中华鲟是目前世界上最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;土特产品有“庐山三石”(石鱼、石鸡、石耳)、九江早椒、罗汉豆、莴笋、笋用竹等。
 

      庐山区2003年,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.06亿元,农业总产值达到2.26亿元,工业总产值突破16.9亿元,财政总收入实现10218万元,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291万元。全年实现国税2928万元,征收地税5065万元,完成财政收入2225万元。乡镇财政增长迅速,2003年各乡镇、街道共完成财政收入5601.8万元,继十里街道之后,五里、莲花财政收入同时突破了千万元大关,区域经济步入良性循环。随着九江市的人口规模的拓展,庐山区将会成为九江的次中心城市。
 
 工业经济:主动承接九江化纤、清华同方、昌河汽车、中国化建等大型驻区企业的产业辐射,积极盘活以乡镇、街道工业为主体的存量资??纺织服装、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工业。坚持高标准、高水平分期滚动开发工业园,实行园内封闭式、零规费管理,区生态工业城成为开放型经济主战场,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4000万元,“一城四区”共引进项目40个,合同资金10亿元。投资5亿元的中韩合作项目3T国际光电工业园成功启动。目前,3T公司生产的家用、商用投影机已经问世,各项性能和技术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。3T公司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,在3-5年内,将有望成为国内最大的多媒体投影机和数字背投电视生产制造企业,年产值可达20亿元人民币。
 
 服务产业:一是旅游经济蓬勃发展。充分依托庐山这张“世界名片”,着力开发三叠泉、白鹿洞、碧龙潭、莲花洞、东林寺、西林寺、铁佛寺、石门涧、剪刀峡等精品景区。2003年,共接待国内游客85.1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.13亿元,接待境外游客1305人次,实现外汇收入47.5万美元。二是商品市场渐成规模。按照“大商贸、大市场、大产业”的发展思路,我区重点建设“两个市场、三座商城、一条商业街”。目前华东装饰材料市场二期工程完成投资7000万元,扩建商贸区3万平方米,入场经营业主达600户;上海路步行街、国家级生产资料批发市场,赣北电子商城、温州商贸城、赣北商城等大型专业市场初具规模。三是房地产业健康发展。抓住市区向西南拓展的机遇,进一步强化土地市场管理,走活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“两盘棋”。四是国有流通企业开拓创新,排难奋进,粮食、商业、供销、物资等部门全面走向市场,实行企业化运作,现已全部实现了扭亏增盈。
 
 特色农业:目前全区已形成食用菌、彭泽鲫、鲟鱼、河蟹等特色种养基地28个,“一组一品”、“一村一品”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。其中赛阳镇的苗木生产实行了公司化经营,产品远销安徽、湖北、北京等地,茶叶产销两旺,茶叶面积突破12000亩,年产量可达8000担。加快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,将大棚蔬菜、花卉苗木、特种水产、食用笋竹四大农业示范区建成规模,鼓励各乡镇、街道和农口部门创建农业示范服务基地,有选择地发展一批专业示范农户,引导更多的农户发展特色农业。充分发挥流通协会组织网络功能,帮助基地和农户发展“订单农业”。全区现有流通专业大户和流通组织186个,年经营额达18194万元,其中经营额在50万元以上的有16户。农经信息网已成功覆盖全部乡镇、街道,开始全方位为农业经济提供指导服务,“三级”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。
 
 融资拉动: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,努力扩大与国内外各界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,优化投资环境,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"生命线"。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,运用项目招商、以商引资、小分队招商等多种手段,多层面开展招商活动。2003年,全区招商引资共引进项目85个,其中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2个,1000万元以上非工业项目30个。合同资金14.7亿元,实际到位资金10.08亿元,实际利用境外资金1830万美元。在启动民间资金方面,树立"你发财,我收税,你赚钱,我发展"的新型观念,不求所有,但求所在,民间资金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升。民营经济蓬勃发展,私营企业及个体户到2003年底注册4824家,总资产5.2亿元,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。同时,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项目,先后争取到移民建镇、长江防洪堤建设、九威大道、鄱阳湖资源深度开发等项目资金,一批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在我区相继落户。狠抓经营融资,规范土地资产管理放开搞活土地经营,成功尝试了城市经营,通过转让房地产开发经营权和广告经营权,在盘活市政固定资产和城市无形资产方面找到了切入点。
 
 投资环境:庐山区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,蕴藏巨大的发展潜力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:雄居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与万里长江交汇处,立体交通便捷,市场辐射范围广阔,九江火力发电厂、九江石化总厂和九江水厂可充分满足生产和生活能源的需要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:开展全国文明卫生城创建活动,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,“一体化”进程加快,一座美丽、整洁、现代化的新型港口城市正在崛起;待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十分丰富,随着九威大道、长江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即将修建贯通,九江新城区正在加速向我区拓展,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正向我区集中,工业、商贸、旅游、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蕴含着无限的商机。服务体系高效便捷;围绕增强发展环境的综合竞争力,建立了优化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,政策环境更加宽松,制定了《庐山区招商引资优惠办法》。
 
 【社会事业】全区广播电视光纤主线已联网覆盖全部乡镇、街道。现有各类学校139所,其中中等职业及成人学校4所,专业少儿体校1所,义务教育普及率100%,在全市率先实现中学普及计算机教学,10万人口的城区拥有九江学院、九江工程学院两所高等院校以及九江市高中教育园区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个,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7人,病房床位776张,合作医疗覆盖率100%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62名,其中具有中、高级职称849名。全区拥有各??1个,省重点新产品5个。全区有30项科技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。人民生活质量稳中有升,2003年城镇职工平均收入达到9293元,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7元。各乡镇、街道农民街初步建成,城乡道路、水电、煤气等公用设施和环境卫生大为改善。社会保险体系日益完备,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实施,截止2003年底共有84223人次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,2003年全区发放保障经费314.6万元。
 【前景展望】庐山区人民将奋力拼搏,努力跻身于长、京九沿线和环鄱阳湖三大经济增长带,进一步参与沿海经济循环,更好地发挥“沟通南北、承接东西”的作用,逐步形成一、二、三产业全面发展和全方位开放的格局。“十五”期间,庐山区的发展重点是:紧紧围绕建设“经济强区、新型城区”的总体目标,以“稳定、安全、灵活、多元”的总体思路统揽全局,积极应对加入WTO的挑战,着力整治秩序优环境,真抓实干上项目,扎扎实实打基础,提升品位树形象,做大工业活商贸,做强旅游房地产,调整农业出特色,加快发展早崛起,坚持“两手抓、两手都要硬”的方针,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。